作家: 穆罕默德·阿瓦伊 (翻译:裴道芳) - 发表于: 2020年10月21日 | ENG (English)
阿拉姆·洛哈以演唱热情的旁遮普省苏菲派诗歌为观众留下了一段音乐传奇。他虽出身卑微,但其艺术成就在国际上广受赞誉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题材。其艺术生涯在巴基斯坦音乐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将旁遮普民间音乐带进流行音乐文化,可以说阿拉姆·洛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拉姆·洛哈1928年出生于巴基斯坦古吉拉特地区的一个铁匠家庭。在成长过程中,他对阅读和聆听旁遮普苏菲派诗歌的兴趣超过了他对学业的兴趣。从八岁起,他就开始为公众演唱宗教赞歌。洛哈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被旁遮普动人的诗歌深深打动,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这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洛哈推广了旁遮普的一种传统乐器——“齐木嗒”(Chimta的音译)。“齐木嗒”是一种非常类似用来在炉子上翻转圆面包的长金属钳形状的乐器。这两根金属钳有节奏的拍击是洛哈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志,“齐木嗒”现在已经成为旁遮普传统民间音乐中的受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
在以前的一次采访中,洛哈告诉听众,他从15岁起就开始从事专业演唱。那时候,音乐节的组织者到村里来,希望找一位会表演传统乐器的歌手,结果他被选中了。20世纪70年代,他录制的第一张唱片销量就超过了所有其他歌手,正因为如此,洛哈加入了巴基斯坦国家广播电台,成为一名公认的专业音乐人。
因为成功地将旁遮普民歌推介给主流听众接受,并让主流听众喜欢上这些民歌,还成功地推广了旁遮普史诗民谣《瓦尔》(Vaar)——一种歌颂旁遮普伟大历史人物的颂歌,洛哈因此而声名大噪。他特别喜欢表演浪漫民谣,曾以36个版本的不同风格、不同形式演唱和录制了作家瓦里斯·沙阿(Waris Shah)的赞美诗《希尔与南吉拉》(Heer Ranjha)。在他有生之年,洛哈出演过无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一身标志性的鲜艳的服装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来。
此外,在他的努力下,一种旁遮普语的叙事民歌“聚歌呢”(Jugni)也得到了普及。这是一种常用于民歌中的即兴创作艺术形式,演唱者要将歌唱时的当前环境和情况融入歌词中。经常用“聚歌呢”演唱的像洛哈这样的民谣歌手,就需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当时的环境,他把这作为一种来理解世界和呼唤真主的方式。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说法,洛哈是在阅读布拉赫·沙阿(Bulleh Shah)的赞美诗的时候接受这个即兴创作歌词的想法的,其目的是唤起听众与布拉赫·沙阿的诗歌同样深刻的反应。
而1977年为伊丽莎白女王举办的庆典,则帮助洛哈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英联邦国家为女王庆典举办了歌唱比赛,洛哈因其独树一帜的“聚歌呢”演唱而荣获“最佳表演奖”。他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成为旁遮普诗歌和文化的代表,是集欢乐、活力和精神的化身。由于他在国内外表演旁遮普音乐时给观众带来的那种无比的欢乐,他被许多巴基斯坦人热情地称为“旁遮普之狮”。
1979年,一辆卡车与洛哈乘坐的车辆相撞,他的生命戛然而止。在洛哈死后的当年,时任总统齐亚·乌尔哈克(Zia ul Haq)授予他“表演荣誉奖”。他的一个儿子阿里夫·洛哈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演唱父亲唱过的赞美诗,还联合其他兄弟一起成立了阿拉姆·洛哈纪念信托基金,以此来纪念和缅怀他们的父亲。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79年去世,洛哈一直主导着巴基斯坦的民间音乐,帮助将旁遮普音乐介绍、推广到全世界。现在的音乐爱好者们仍然习惯将他与旁遮普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谨以此篇短文,致敬和纪念这个有着灿烂笑容、热爱自己传统文化的歌唱家——阿拉姆·洛哈。
参议员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 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 在 1947 年 10 月 27 日印度占领克什米尔黑色日发表的视频致辞,当时印度军队非法强行占领克什米尔,并声称拥有一份欺诈性的“加入书”,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拉斯泰尔·兰姆 阿拉斯泰尔·兰姆 记录的这一文书根本不存在!克什米尔和巴勒斯坦是非法占领和持续抵抗镇压的例子!克什米尔和巴勒斯坦有很多共同点:都遭受外国列强的残酷军事占领;都面临本土的、民众的、自发的、广泛的抵抗和起义;都违反尚未执行的联合国决议;都两国都见证了人口平衡的试图改变,都面临着将强奸作为战争武器的情况,都证明了西方列强在人权和基本权利方面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性,而且这两场冲突都含有种族主义和在南亚和中东这两个地区,尽管持久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仍然难以实现,但在这些问题按照民众愿望得到解决之前,仇视伊斯兰教的现象仍然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