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Li Xianyao - 发表于: 2014年12月26日 | ENG (English)
自公元前221年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登基,至公元1912年最后一位皇帝下台,中国历朝帝王皆提倡“厚葬以明孝”,视陵墓为自己死后的宫殿,留下了一座座规模宏伟的皇家陵寝。
2000年,明代的显陵、清代的东陵和西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总体来看,这些皇陵可分为地下与地上两个部分。地下部分即“地宫”,以砖石砌筑,内放墓主遗体与殉葬物品。地上部分为供后人祭祀用的建筑,有墓道、陵门、陵殿、碑亭、石人、石兽等。皇陵的恢宏、壮观与精美,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讲究“风水”。古人认为,住宅、墓葬的选址,周围的自然环境如山的走势、水的流向,建筑物的方位与布局等等,可以影响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等。对此,明清皇陵格外用心,所谓“陵制与山水相称”。去掉迷信成份,风水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处理,仍为当代建筑设计师所借鉴。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联合国专家让.路易·卢森先生视察显陵后感到十分惊讶,将显陵称之为“神奇的明显陵”,对至今已历时115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逻城感到“简直不可思议”。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郊,是嘉靖皇帝的父亲和母亲的合葬墓。显陵背依青山,前环河流,松柏森森,流水潺潺,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建筑物顺山势层层递进,疏密有间,既给人以强烈的秩序感,又与周围山水和谐一体。其规制、规模不亚于明代任何一座单体帝陵,显陵的主人没有做过一天皇帝,这全仰仗他们的儿子嘉靖帝。
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驾崩,因无子嗣,其侄子继承了帝位,是为嘉靖帝。嘉靖帝的父亲生前为藩王,死后亦按照藩王陵的规格安葬。嘉靖帝即位后,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皇帝。其陵翼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它既继承了传统的陵寝制度,又有所调整,例如兴建了新的地宫,将笔直的神道改为弯曲的龙形,建造了宝瓶形的外城,等等。这些在明陵中都是孤例。
清朝(1644—1911)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定都北京。其皇陵分处京城东、西100多公里外,故称东陵、西陵。
与前朝相比,清朝更加注重皇陵的选址,不仅对水文、地质、气候等严格考察,而且非常注重山川形势,要求所选环境能够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其次,清朝皇陵更加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三,清朝皇陵更加注重建筑质量,皇陵建筑不仅宏伟坚固,而且富丽堂皇。清朝还规定:凡皇后死于皇帝之前,则随皇帝同葬于帝陵;如死于皇帝之后,则另建皇后陵于帝陵附近,当然规模必须小于帝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的昌瑞山下,陵区内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全部15座陵寝的排列,体现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观念。
顺治帝(1638一1661)是清朝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的第一帝。他的陵墓——孝陵位于陵区的中轴线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排在孝陵的两侧,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扇形格局。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子嗣绵绵。
清东陵内的其它主要陵墓有:
景陵,康熙帝之陵。康熙皇帝(1654—1722)是顺治帝的儿子,他在位61年,是中国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康熙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裕陵,乾隆帝之陵。乾隆皇帝(1711一l799)在位60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帝,享年89岁。他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裕陵地宫有很多佛教题材的雕刻,被誉为“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定陵,咸丰帝之陵。成丰皇帝(1831一1861)在位11年,其时,国家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由于国库空虚,不得已选用了大量旧料,建筑质量大不如前。
惠陵,同治帝之陵。同治皇帝(1856—1874)是慈禧太后的独生子,卒年19岁。他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当时国力维艰,加之施工仓促,仅过了21年,地面大殿的木构件就多有伤折与糟朽,后不得已拆掉重建。
昭西陵,内葬顺治帝的生母。她先后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幼主,被史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菩陀峪定东陵,内葬慈禧太后(1835—1908)。她原是咸丰帝的一名贵妃,咸丰帝死后,她执掌政权长达48年之久。慈禧不满于先前为自己建成的地上宫殿,便以“年久失修”为借口,下令重建。其用料之考究、做工之精细、装修之豪华,在明清两代皇陵中首屈一指。
按照墓葬制度,应该是“子随父葬,祖辈衍继”,但雍正帝认为自己在东陵的陵址风水不好,于是不顾大臣非议,在河北易县寻得一块“吉地”。这就是后来的清西陵。其子乾隆帝本应追随父亲葬在西陵,但他考虑到,子孙后代如都这样,则东陵势必冷落而至荒芜,所以决定还是将自己葬在东陵。同时他还立下规矩,以后建陵须遵循“父东子西,父西子东”之制。从陵区的布局来看,清西陵与东陵没有多少差别。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寝,其中皇帝陵4座。其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
2003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明十三陵和明孝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整个陵区葬有明朝的13个皇帝、20多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等。其中,长陵是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1360—1424)和皇后徐氏合葬于此。明孝陵位于南京市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参议员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 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 在 1947 年 10 月 27 日印度占领克什米尔黑色日发表的视频致辞,当时印度军队非法强行占领克什米尔,并声称拥有一份欺诈性的“加入书”,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拉斯泰尔·兰姆 阿拉斯泰尔·兰姆 记录的这一文书根本不存在!克什米尔和巴勒斯坦是非法占领和持续抵抗镇压的例子!克什米尔和巴勒斯坦有很多共同点:都遭受外国列强的残酷军事占领;都面临本土的、民众的、自发的、广泛的抵抗和起义;都违反尚未执行的联合国决议;都两国都见证了人口平衡的试图改变,都面临着将强奸作为战争武器的情况,都证明了西方列强在人权和基本权利方面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性,而且这两场冲突都含有种族主义和在南亚和中东这两个地区,尽管持久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仍然难以实现,但在这些问题按照民众愿望得到解决之前,仇视伊斯兰教的现象仍然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