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希达雅特汗 (翻译:裴道芳) - 发表于: 2020年03月03日 | ENG (English)
白沙瓦古城中心区,有一座“武士墓”, 许多人将它视作圣地。武士墓有着将近2000年的历史。17世纪中叶,沙贾汗皇帝的女儿贾汗·阿拉·贝古姆(Jahan Ara Begum)把这里改建成客栈,为来往于印度和中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而方便的休息场所。
在早期,武士墓原是一座佛碗塔,后来成为了印度教的圣地,印度教徒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传授教义。考古学家在这个遗址上进行考古挖掘之后,发现了距今2300多年的文物。
这个遗址地处一大片开阔的土地,令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白沙瓦大学的杜拉尼(F.A.Durrani)教授是考古探索和发掘该地点的第一人,他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到2000年一直在遗址发掘地工作。2002年,在伊山·阿里(Ishan Ali)教授主持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文物发掘工作。这两位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文物,都证明白沙瓦曾是印度次大陆的人们最早生活的城市之一,而大部分考古证据都是在武士墓里发掘出来的。
在犍陀罗国的三个首都中,白沙瓦最繁荣也最著名。然而,犍陀罗文明在该地区衰落之后,白沙瓦也随之没落,变得鲜为人知了。后来,直到莫卧儿人进入印度,莫卧儿人认识到白沙瓦市在通往中亚的贸易路线上的重要地位,这座城市才又重新焕发生机。
在武士墓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当属杰汉·阿拉·贝古姆(Jehan Ara Begum),经他之手,这座废墟变成了“世界人民的客栈”。他把这座废墟重新建造成了具有典型的莫卧儿建筑风格的一所旅店,还为穆斯林旅行者和往来的商人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但历史资料记载的那座大清真寺,考古学家至今还未找它的残存建筑。从东面和西面,有两个巨大的大门通往客栈。
武士墓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是位于其中心的哥拉克·那特(Gorak Nath)寺庙。这是一处印度教湿婆神的庙宇,是为纪念一位名叫哥拉克·那特(Gorak Nath)的宗教领袖而修建的。他从克什米尔来到谢胡普拉(Sheikhupura)传教,然后迁往白沙瓦。哥拉克·那特寺庙建于19世纪初,至今仍保存着其原始状态。它仍然是印度教宗教活动的中心,甚至包括当初的宗教画,也都还在寺庙里挂着。
锡克教徒于1818年占领白沙瓦,并于1834年完成对这里的接管。锡克人的意大利总督在城西的城门口修建了一个亭子,用来接待民众上访。锡克教徒之后,英国人接管这里,他们于1912年把武士墓改作消防大楼和办公场所。消防大楼现已倒塌,但其中一部分得到修复。
此后的很多年,政府一直忽视武士墓的存在,任由它在历史的风雨中飘摇。直至几年前,开伯尔-普赫图赫瓦(KP)考古和博物馆管理局(KPDAM)收购这处历史遗址后,保护工作才开始缓慢进行。虽然考古与博物馆管理局曾宣称,他们计划把武士墓建成一处考古公园,但到目前进展甚微。
2013年,开伯尔-普赫图克瓦旅游和考古部门开始对武士墓进行修缮,以期恢复和保护普赫图文化遗产。每个房间都用铝门重新装饰,商店也开始销售工匠制作的复古手工艺品。
据政府官员称,政府划拨了1200万卢比的专项资金,用于修缮和保护武士墓。对于英国殖民时期之前的建筑,开伯尔-普赫图赫瓦(KP)考古和博物馆管理局已成功将原来的36间客房恢复原貌,另外13间客房采用外部支撑也进行了修复。
如果修复工作能继续进行,那么等到考古公园也建成了的那一天,武士墓将吸引各地的游客、学生、艺术家和历史爱好者前去参观。虽然一些艺术品不幸丢失了,但人们应该乐观地看到,武士墓能给我们带来的是巴基斯坦曾经丰富多彩的过去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