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艾扎.阿扎姆 - 发表于: 2013年05月16日 | ENG (English)
我脑子里一直有着中文是最难学的语言的想法,我问他们的巴基斯坦学生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张海威说许多青少年学生学汉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汉语被认为是一种挑战。不过也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为留学中国准备,为了做生意等。对于那些属于与中国靠近的北部地区学生来说是为了增加在家乡找到相关工作的机会。一旦他们开始学习汉语之后,原先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的想法就没有了,他们都学得很好。他作为老师自豪地说道:“我的一名女学生拿到了奖学金,这个暑假将要去中国深造。”
沈新敏和张海威 |
“大部分学生都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节日、服装等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他补充说:“但随着他们深入学习,他们的认识也加深了。”
关于他们在伊斯兰堡的生活:有没有特别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
张博士:“这儿的人非常友好。”
沈新敏:“我喜欢这优美的环境、蓝天和鲜花。”
张海威:“人们的热情和友好。”
张铁军:“我很不喜欢停电。”
之前我还忘了问一件事儿。在巴基斯坦工作后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吗?
张铁军 |
答案是根据他们的记录显示,所有在巴基斯坦工作过的老师下一步都是去西方国家任教。为什么呢?短暂沉默之后,张海威平静地说:“也许这是在艰苦地区工作过后的一种奖励政策。”
我们的笑声平息下来后,张博士给出了正式的解释。因为中国希望年轻人去经历和了解不同的文化,不仅仅是把自己局限于西方文化的狂轰乱炸中。鉴于此,他说巴基斯坦是优先选择,不仅是因为离得近,更因为与中国良好的关系。
这给我们另外一个问题:他们对巴中友谊的看法如何,是空洞的口号还是有现实的基础?
张博士强调巴中友谊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在我来这儿之前,我与同事们有过讨论,我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巴基斯坦是中国最有力和最稳定的朋友;所有这些讨论中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这个。这是被接受的事实,我们认为巴中友谊不仅仅是口号,两国日益强化的战略、文化、外交和经济交往是很好的证明。”
“但是,”他继续说道:“我觉得在推动民间交流上做得还不够。需要推动更多的信息交流和人民交往。我们需要比以往更关注文化交流。
其他人回应了他的看法。
“的确,”张铁军说:“大部分中国人对于巴基斯坦和巴基斯坦人民都有固定的看法,当我们告诉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很难去相信,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巴基斯坦人也是如此。”
张博士建议中国从巴基斯坦引进文化产品,像巴基斯坦歌曲、电影和电视节目等。他举出《Mera Naam Hai Mohabbat》的例子,这是在中国广受喜爱的一部影片,被那个年代的人所铭记。
他的观点十分有启发意义,文化交流走得更远,见效更快,不仅告诉人们国境之外的生活,还激发学习的兴趣。我们两国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不在这上面花功夫看起来有些浪费。
打造巴中音乐偶像和中巴电影节是否是最佳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