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冯阳 - 发表于: 2013年09月04日 | ENG (English)
看山,总是要仰视的,然而黄山不同,常常要低下头 去看。因为黄山是群山,登上一个高峰,就可俯瞰群山。
群山之中,又生长着群峰。它们拔地而起,相距不远,如成片峰林。据统计,在黄山154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海 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共77座。
黄山位于安徽境内,古时曾称为“黟山”。黟者,黑 貌也。这与黄山的峰、石颜色有关。黄山最高峰是莲花峰, 海拔1 862米,因形如初绽的莲花而得名。光明顶是黄山 第二高峰,海拔184l米;顶上平坦空旷,是观日出、看 云海、写生、摄影的最佳所在。古人云:“不上光明顶, 不见黄山景。”最为雄奇险峻的是天都峰,意为天上都会, 为黄山第三高峰,几乎集黄山奇景之大成,素称“黄山绝 佳处”。目前,除三大主峰及其它八九座山峰可供人攀登 外,其余皆可望而不可及。
登上黄山,但见“无峰不石,无石不巧”。石大者,就 是一座小的山峰;小者,宛如天然盆景。石形千奇百怪,有的似人似物;有的似禽似兽;有的虽什么也不像,但都活生生的,一呼即欲出。人们不能言尽其形,于是只好 称之为怪石。
在黄山,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四面浏览,因为方向 一改变,峰和石的样子就不同,有时竞完全两样。例如从 玉屏峰望天都峰,旁边一个峰顶上有一块石头,如一只松鼠向天都峰跳去。然而爬到天都峰上望去,松鼠却变成了 一双鞋子。其它峰石,也都步移景异,远近高低各有其妙。
与怪石相伴相生的,是松树。松树在其他各地亦十分常见,黄山与众不同者,在于“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多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而且“入山愈深,则松愈古、形愈奇”。黄山松之奇,一是生长于坚硬的花岗岩缝隙中,不少松树居然寸土不沾。二是形态多姿。高者数十米,小者一二十厘米,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打破了对称和平衡的规律。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古木常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黄山松恰恰如此。
黄山松为什么能在坚硬的花岗岩中生长呢?这与其特殊的根系有关。黄山松的根部能分泌一种有机酸物质,同时,根部呼吸放出二氧化碳,遇水化合成碳酸,二者缓慢而艰难地溶解岩石,一点一点地从中吸取养料和水分。正因如此,松树的根部就越扎越深,越伸越长;一般说来,树根要比树干长好几倍。此外,黄山松似乎还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其针叶短小而粗硬,叶面很小,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因为环境非常艰苦,黄山松的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外形很小的松树,树龄往往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尽管如此,它们并不干枯孱弱,而是苍劲多姿,风吹不倒,雪压不断;山越高,松叶的颜色则越深绿。20世纪30年代,这些奇松以其生长地而被植物学家命名为“黄山松”,成为松树品种的一个独立分支。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被视为一种精神的象征。黄山所在的安徽省,遂将其定为省树。
如果说怪石与奇松还能让人走近,看个明白,那么云海则使黄山变幻无定,奇到极致。
黄山一年中有云雾的日子达250多天。云少时,飘忽迷离,似乎伸手可取,抬脚可踏;多时,汪洋一片,峰隐峰现,如大海中的点点岛屿。他山亦有云,但往往境界不够空阔。黄山则数百里皆山,各山烟云汇成大海,浩渺无涯,变化万端。因此,黄山古时又有“黄海”之称,许多景区即以“海”命名,例如南海、北海等。
黄山每年云海出现的次数约在52次上下,从11月到第二年的4月,是观赏云海的最佳季节。如果赶上日出或日落形成的霞海,更是绚丽斑斓,令人目眩。
黄山的峰、石、松、云,或单独成景,或共构奇景,给人的想象是无穷的,从其命名即可略见一二。有的由神话传说和宗教派生而出,如天都峰、佛掌峰、仙人指路、老僧采药等;有的由象形而来,如莲花峰、琴台石、扇子松等;有的融情景于一体,如耕云峰、老翁钓鱼、迎客松等;有的附会着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如李白醉酒、姐妹放羊、望夫石;等等。即便是同一景致,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所弓I发的想象又是不一样的。
奇松、怪石、云海与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据说有人不信,认为是不实之词。于是,他决定到黄山去看看。登上北海游至一峰处,他终于叹服了,始信黄山风景奇绝,此峰遂称“始信峰”。
黄山确实有他山不及的地方,所谓“他山以形胜,观可尽;黄山以变胜,观无穷”,一片之云有异势,一尺之松无凡枝。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黄山永远不会给人以重复的感觉。
大概也正因如此,黄山对文字和语言提出了挑战。曾经立志为中国名山作诗立传的龚自清,到了黄山却不知所措,只好掷笔长叹“千诗难穷”。千百年来,吟诵黄山的诗文虽然多达2万余篇,但极少成为传世名作。倒是这样一句话更为人知,“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一位聪明人绕过直接以文词遭遇黄山的尴尬,将登山人的感受一语道破,题刻于黄山石壁上: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绝妙,到者方知。
但是,黄山却与中国文人山水画有着宿缘。干峰、云海、奇松、怪石,在中国人心中都是有生命的,尤其是对寄情自然的画家来说,峰之超拔、云之飘逸奇谲、松之高洁、石之拙古,正是他们不愿受世俗羁绊、孤傲自由的心灵体现。中国名山大川,能人画的不乏其数,但黄山是集大成者;中国众多画派中,也只有“黄山画派”是以山川命名。渐江(1610—1664)、梅清(1623一1679)、石涛(1642一约1718)被称为画派“三巨子”。石涛曾言,“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这为后来的山水画家所推崇。
1990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到黄山实地考察,专家们在山上久久地站立着,陪同者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6月,中国方面接到专家的建议:黄山不仅可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而且应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方面不列入太可惜了。中国有关人员说:我们低估了黄山。
黄山是画中山,这已不成疑义,但到了黄山,才知道黄山比画中山更美。大自然在黄山创造的奇观,一方面给人无尽的美的体验,一方面逼着人去思考。它对人的知识、理性、想象力、语言形成一环扣一环的挑战。
黄山蕴含着多少文化?我们只能说,黄山给人的思考是无尽的.